闽南师范大学美育工作发展年度报告(2018年)
   发布时间:2018-12-26 11:25:28   

一、前言

我校充分依托艺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美育工作,不断建立完善美育工作规章制度,不断推动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二、美育工作发展概况及亮点工作

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以及人才培养过程;把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遵循“立足闽南、面向海峡两岸、服务地方文化”的特色办学定位,以“传承和创新闽台传统艺术,构建闽台特色艺术教育体系”为理念,努力建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特色的教学实践体系。

三、美育工作发展理念和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的美育规格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培养特色鲜明、适应时代需求的艺术与设计人才。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意识。尊重“教”与“学”的双重需求,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渠道,营造开放式、互动型的交流氛围。以学科特色为依托,平台建设为基础,重点培育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适应新的学科布局,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本科生教育教学模式,规范教学和监控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分类培养体系,推动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国际知名院校合作办学之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十三五规划中美育的发展战略

在学校发展总目标的引领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努力把艺术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弘扬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形成特色,把我校艺术学院建设成为艺术领域特色鲜明的学院。经过五年的努力,不断提升艺术学院的办学地位和办学水平,抓好艺术基础教育,形成特色鲜明、设置合理、结构优化、办学层次完善的学科和专业体系。

(三)美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

学校将美育质量保障机制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统一谋划,统一管理。目前我校实行校、院(系)、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同时,成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培养全过程。我校实行校院级教学督导制度,旨在构建学校和院(系)两级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教学督导队伍。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有利于实现定期监控与不定期监控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课堂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保证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按规范进行,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依托单位是艺术学院,艺术学院成立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修订、教学成果评奖,优秀教师评选等重大教学问题进行讨论和决定,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本科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范,通过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院级教学督导,对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同时制定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明确了教学质量与教师业绩考评、职称晋升、绩效奖励挂钩的原则,保证了教学秩序良行运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形成了领导全面巡查、教学督导日常督查、同行互评互促、学生评教、学生成果展览(展演)、技能考试全面录像存档等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四)美育工作发展激励政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我校大力改进美育教学教研工作,积极开展美育教研科研,着力开展美育教师培训。

1. 积极开展美育教研科研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立项国家、省、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的美育专项课题,并予以一定倾斜和支持。学校课题规划项目中设立美育课题,组织人力,加以研究,解决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美育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形成教材更新机制。加强艺术教研组建设,发挥研究团队作用,提高艺术专业教师教研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美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支持教师合作开发校本美育课程。

2. 着力开展美育教师培训

建立学校与高校、行业企业协同培训美育教师的新机制,鼓励和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切实提高美育师资水平。搭建美育课堂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支持美育教师的经验交流与培训。支持美育教师积极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培训,全面提高美育教师素质。组织选派优秀美育教师积极参与社会文艺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艺术专业教师到社会团体担任兼职艺术教师。

3. 设立美育创新学分

    为鼓励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提高美育实践技能和水平,我校制定了《闽南师范大学创新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我校学生参加文艺竞赛可取得相应类别的学分,可冲抵专业选修课学分或通识教育学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美育工作发展条件

(一)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

我校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的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

1. 美育教师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1)音乐学专职教师23人。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3人;年龄结构:45岁以上3人,36-45岁16人,35岁及以下4人;学历结构:博士4人(含在读1人),硕士学位18人,学士学位1人。

2)美术学专职教师12人。职称结构:副教授2人,讲师6人;年龄结构:45岁以上5人,36-45岁1人,35岁及以下6人;学历结构:博士2人,硕士学位9人,学士学位1人。

3)公共艺术专职教师11人。职称结构:副教授4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45岁以上2人,36-45岁4人,35岁及以下6人;学历结构:博士3人,硕士学位9人。

2.美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校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人才,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和学术梯队。

一方面,依靠学校政策支持,积极促进高端人才引进。根据《闽南师范大学关于柔性引进特聘教授的管理规定》及闽南师范大学关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结合艺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要求,加大艺术学科带头人和博士或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依托全职引进台湾师资的政策,做好台湾籍博士的聘用工作。2018年,共引进台籍博士4人。同时,挖掘聘请本土知名艺术家进校讲学授课。先后聘请国家级锦歌传承人王素华、石耀辉老师,非遗传承人、剪纸大师张峥嵘、卢淑蓉老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仔戏表演艺术家郑娅玲老师,著名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王申生老师、省级音乐名师漳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张继红、省级美术教学名师漳州三中周毅铭等,为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提高师生学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开发的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鼓励、支持在职青年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名校访学、地方挂职等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2018年,我院有1位教师获得学校资助赴台湾辅仁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位教师到中央美术学院访学;1位教师到浙江大学访学。

(二)美育教学资源建设与水平

  我校美育教学设施主要包括教学场地、学生活动中心、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中外期刊等。拥有地上建筑面积约1500平米的艺术专业教学楼,楼内设多媒体教室、图书资料室、琴房、美术专业机房、合唱指挥室、习奏习唱厅和展厅。另有数码钢琴教室、舞蹈教室、专业画室等教学场地设置在学校东校区的综合楼、创业楼和逸夫楼。目前,艺术学院共有多媒体教室6间,模型实验室1间,实训场所百余间:电钢琴教室、合唱指挥厅、习奏习唱厅、展厅各一间,琴房104间(含教师琴房22间,学生琴房82间)、舞蹈教室2间、美术专业画室19间、机房3间(PC机房2间、苹果机房1间)。所有教学场地均面向本科生开放,艺术学院教学行政用房使用面积约4620平方米,学校各类学生活动中心约2124平方米。投入教学设备约382万元,其中购置钢琴97台,三角钢琴2台、教学计算机72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4787元,基本满足师生的教学学习需求。

  五、美育培养实施过程

(一)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艺术学院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和社会需要,做好美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突出学科基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加大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力度,根据基础课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确定教学的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基础课教学获得较深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2.重视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体系,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品质。郑玉玲教授主讲的《闽台民间舞蹈文化》课程2013年4月经福建省精品视频公开课评审委员会评选,推荐参加2013年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评选。郭立红教授主持的《钢琴》本科课程入选福建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这也是福建省唯一一门《钢琴》精品课程。郭立红教授带领的省级精品课程<钢琴>课程团队,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打造出老中青专业教师梯队,成为我校艺术学院金牌专业团队。

(二)美育课堂教学

1.美育课程目标的制订

我校艺术学院设有美术学(师范)、公共艺术、音乐学(师范)、音乐学等专业。

美术学(师范)专业培养目标是掌握美术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中等学校或中小学美术教师、文化艺术领域、研究和管理单位从事美术创作、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适应现代化社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美术专业人才。

公共艺术专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创意能力,能在室内外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造与视觉设计以满足相应的城市环境美化与人文关怀需求的专门艺术设计人才。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专业设计机构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创作、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工程管理等工作。

音乐学(师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音乐学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和具有基本的音乐基础教育能力,能适应社会音乐文化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美育课程的设置及开足开齐

2017-2018学年,我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美育通识选修课17门,开设公共美育网络课程31门。根据各专业各年级的培养方案,面向音乐学、美术学、公共艺术等专业学生开足开齐所有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专业主修提高选修课、地方特色选修课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专业及兴趣特长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修读。

3.美育课程培养方案的执行及考试考核方式

  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和同行总体评价双重机制,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学生对教学的测评、反馈信息,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公平、公正、公开地对教师所教课程进行动态质量监控,确保了教学质量。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通过定期举办写生绘画展、学生个人画展、每年一次的毕业音乐会等教学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考试方面,规范考试制度,严肃考风考纪,课堂理论考试贯彻试卷命题时坚持“教一学二考三”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测试,要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了解程度,既能拉开档次,又能做到难易适宜,同时要求A、B卷重复率不超过20%和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所有技能课考试拍录像并制成光盘存档制度。

(二)美育实践教学情况

积极开展贴近校园的美育实践活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导向,体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逐渐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1.美育实践活动的课程化管理

 在课程设置上加重实践环节的学分(学时)的比例,包括专业实习、艺术考察、毕业音乐会、毕业设计等。我校艺术学院所有本科专业的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学分比例都超过25%。此外,还开设《表演艺术与实践》等选修性质的实践课程和创新学分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研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亲自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美育实践基地建设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校地、校际及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提高专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我校艺术学院与漳州市实验小学、富迪塑胶有限公司、漳州茶之序文化发展公司、福建活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及印度尼西亚国民大学汉涵学府等单位签订有关合作协议。

  3.艺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拓展、丰富以及创新(含中外、闽台交流学习)

2017-2018学年,组织开展关于声乐表演与器乐表演的“艺术之声”音乐会教学实践活动6场、毕业系列音乐会54场、新年合唱音乐会1场等,提高我院音乐学专业在校生艺术表演能力,积累舞台表演经验。组织开展美术毕业作品与毕业设计展8场,给我院学生提供艺术展示机会,提高其专业素养。

加强港澳间、闽台间的美育交流,邀请香港教育大学音乐系梁志锵教授、操琳琳老师等前往我院开展《香港的音乐教育》、《音乐教学中的创意实践》学术讲座,与国立台东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美术与设计作品展。

(三)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我校积极加强美育教学与实践的创新机制,促进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融合。

1. 将美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

我校积极创新美育教学教育机制,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首先是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其次是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

2. 将美育渗透到课外实践活动之中

我校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四)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一直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潜在课程。一年来,我校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确立了“建设优良校风,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目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取得了较好成效。

1.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学校组织开展校园十佳歌手赛、校园环保模特赛、社团大巡礼、社团嘉年华、“腾飞杯”篮球赛、漳州高校街舞大赛、跨年歌友会、校大学生电影节、科技文化节等各类文体活动。

2.闽南文化融入第二课堂活动

学校积极推动闽南文化传承,打造特色社团(芗涛剧社、南音学会、木偶学会、闽南文化研究部、大鼓凉伞队、客家山歌协会、剪纸协会、芗剧协会等),开展闽南民间艺人探寻、漳浦剪纸and木板年画DIY活动、大学生闽南文化知识竞赛、剪纸大赛、闽台客家山歌传习演唱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南音展、南音专场报告会等系列活动。

六、美育工作产出效果

(一)重大美育活动及获奖情况

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关于组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我们迈向现新时代”主题征集评选展示活动,共征集剪纸作品70余幅,对联作品1幅,平面广告作品3个,经校党委宣传部评选后,共推荐16幅剪纸作品、3个平面广告作品被推选参加此次主题征集评选活动,其中作品《国·家》获得省三等奖。

组织师生参加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美育八闽——福建省师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一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三位教师获得二等奖,三位教师获得三等奖,一位学生获三等奖。

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主办的2018年“珠江·恺撒堡钢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展示。我校获团体三等奖,两位同学获自弹自唱项目个人单项奖,一位同学获微课展示个人单项奖,三位同学均获得个人全能三等奖。

(二)美育科研教研数量及影响力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服务社会,科研工作硕果累累。

我校艺术专业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水准高,教学能力强。如我校艺术学院硕导郑玉玲教授,从事高校舞蹈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22年,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称号,并先后荣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殊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闽台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12BE039)、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闽台民间舞蹈研究》(08JA760028)、福建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JA11180S)等系列科研基金项目。独著《闽台民间舞蹈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荣获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省社科成果奖和漳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创作闽南民间舞蹈大鼓凉伞成为我校舞蹈文化品牌,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艺表演,深受好评。

七、本校特色案例、特色举措

  遵循学校“立足闽南、面向海峡两岸、服务地方文化”的特色办学定位,公共美育在闽台传统艺术特色办学上,打造一定的知名度,某些领域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下面就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进行阐述:

(一)有效构建闽台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多年来,学校重视公共美育工作,特别是艺术学院在美育教学上做出较好的成绩,如艺术学院以“传承和创新闽台传统艺术,构建闽台特色艺术教育体系”为理念,努力建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特色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成效表现在:

  积极探索和深化闽台传统艺术与学科建设、专业实践与特色课程开发,在艺术类培养方案上有机设置特色模块选修课程和表演艺术实践课程,通过开设闽台民间舞蹈、歌仔戏表演、锦歌弹唱、南音艺术实践传承表演、闽南剪纸艺术、闽南民间美术等具有浓郁闽台地方特色的课程,初步构建起闽台特色艺术教育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办学特色。

  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增加了闽南艺术专业技能,既能把所学的技艺、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舞台表演和学术研究的发展道路,更为学生的就业铺开更为宽广的道路。

  多年来,艺术学院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实践,在特色课程教学上,成果颇丰:1.闽台传统舞蹈特色课程教材荣获福建省第七届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闽南声乐教学》、《闽南乐器》、《闽南文化培养模式探讨》等获得省教改立项;3.艺术学院创作的闽南民俗歌舞合唱《跳火群》荣获首届全球华人世界闽南语创作与表演双金的好成绩;4.校大鼓凉伞舞蹈表演团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艺表演,深受好评,打造我校特色舞蹈文化品牌;5.融入闽南元素的设计作品荣获国家专利与设计奖项;6.艺术学院选送的闽南特色作品新锦歌——《生命的颜色》荣获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二等奖;青年教师在福建省第九届青年演员比赛分别荣获器乐组与声乐组银奖。

(二)开展学术研究,闽南艺术研究成果丰硕

  在教学基础上,学校在闽南艺术领域进行学术科研深化与学科领域开拓,取得明显的成效:2018年全校闽南艺术领域科研立项7项;全校教师在闽南艺术领域发表相关论文15篇。

  (三)开拓闽南艺术实践活动,服务地方文化,打造特色艺术品牌

  学校积极开展美育服务社会,拓展艺术传承创新活动,并开展高规格、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有:

  1.艺术学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展演

  由学校联合全国台联、北京市台联、福建省台联、国家大剧院举办“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展演活动。活动以“弘扬闽南传统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圆两岸同胞中国梦”为主题,通过漳州锦歌、泉州高甲戏、闽台歌仔戏、闽台木偶戏、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彰显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传统艺术之美。本次展演在国家大剧院连续展演三天,受到海内外各界的高度赞誉。

  2.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芗剧)暨邵江海学术研讨会

学校联合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暨邵江海学术研讨会”,两岸专家学者围绕“歌仔戏(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研究”、“歌仔戏(芗剧)剧本、唱腔、音乐及舞蹈表演艺术研究”、“歌仔戏(芗剧)诞生的文化因素、发展历史及海峡两岸交流的现状与未来”等展开深入探讨,研讨会还专门举办海峡两岸歌仔戏交流演出,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倾情精彩演绎,与学术研讨会相辅相成,深受高度赞誉,影响广泛。本次研讨会更加凸显我校发展成为两岸不可或缺的歌仔戏等传统艺术研究和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3.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当下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

  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当下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针对闽台的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有效结合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围绕“艺术教育创新”、“艺术人才与产业人才联动培养”和“艺术家与企业家兼容”等命题展开深入探讨,为两岸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及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建言献策。对完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4.成功举办“践行核心价值观 弘扬闽台传统文化”艺术学院特色教学成果展

  成功举办“践行核心价值观 弘扬闽台传统文化”特色教学成果展,以“闽韵流馨、仙乡乐土、和谐欢歌”三个单元为主线,全面展示艺术学院在“闽台民间舞蹈”、“闽台歌仔戏”、“漳州锦歌”等系列特色教学成果,呈现了闽台传统艺术领域的美育教学特色,积极探索和深化闽台传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使学校成为弘扬闽台传统艺术传承、推广的重要阵地。

  5.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节颁奖晚会

海峡两岸大学生微电影节由学校联合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关系》杂志社、共青团福建省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等单位主办,以“向上•向善”为主题,聚焦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学习、创业、生活、情感、关注公益事业等,用微电影的形式找寻生活中的“大美”、传递正能量。颁奖晚会以筑梦青春、闽南神韵、花开两岸三个篇章为主线,来自闽南师大学艺术学院及大学生艺术团、社团联合会及漳州市教育艺术团、台湾金门棠风舞蹈团、厦门闽南神韵艺术团等海峡两岸的高校师生、文艺团体带来了富有闽台文化元素的大鼓凉伞、高山族舞蹈、歌曲联唱、社团秀、木偶等精彩文艺节目表演,深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影响广泛。

八、存在问题

(一)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场地、图书资料和教学信息化方面

1.教学空间亟待扩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文件要求的18平米/生标准测算,目前艺术学院在校学生为777人,需要13986平米的教学行政场所,但艺术学院目前仅有4620平米,仅为规定面积的三分之一。艺术学院目前没有专业的音乐厅和展厅,科研和艺术探索缺乏硬件条件支撑,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2.专业图书缺口较大。全校艺术类纸质图书的生均数约为10册,仅为教育部标准的八分之一,学校仍需大量购置艺术专业图书。

3.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方面做得不够,数字教学资源比较缺乏,还没有开设网络课程。

(二)我校艺术学院目前还未建成能够彰显办学优势与特色,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三)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对已有的实习基地的有效利用还远远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够强;高水平的海内外学者的学术讲座还不够多,与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渠道还不够广

    九、对策建议

1.我校将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加强美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和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积极进行本科教学的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条件。研究网络教学问题,探讨网络教学的发展规划。

2.以师为本,巩固、完善音乐学(师范)、音乐学(非师)和美术学(师范)本科专业,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人才培养;利用我省仅我们一所高校有“公共艺术”专业以及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中舞蹈学本科专业的设置这一契机,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快发展步伐;围绕弘扬闽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特色,把我校艺术学院建设成为艺术领域特色鲜明的学院。

3.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大学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种形势敦促学校必须进一步拓展和其他国家优秀大学的联系,采取请进来、放出去的方式,扩大学生交换的数量和幅度,争取多邀请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来为学生做学术报告;积极举办各类作品展、音乐会以及综艺晚会,着力培育具有鲜明特色的展演活动,使之成为学校展现成果、社会交流、扩大就业的品牌活动。而社会对艺术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学校应当广开思路,和社会上相关的企业和个人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让外面的单位更了解、认可学生;同时要进一步争取社会有识之士继续关注学校艺术教育,在情感、道义乃至经济层面给予支持,从而为学生开设更多种类、更大额度的奖学金,使学生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向学。将争取社会资源与服务社会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地、有计划地将学校的智力资源和学术优势转化为争取社会资源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