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第一届教代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12 10:43:24   

凝心促发展  聚力再攻坚

为建设价值引领型一流大学而奋斗

——在一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2269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顺兴

各位代表、同志们:

根据大会安排,现在由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上一次教代会以来学校的主要工作,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工作回顾

20216月以来的一年,是学校开局“十四五”、建设省“双一流”高校的关键时期,省委书记尹力、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台湾省代表团、漳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省相关部门领导莅临学校调研,李德金副省长专门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均对学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主动拥抱时代机遇,以坚定不移的毅力深化校内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破除发展桎梏,学校取得“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凝练共识,在聚力攻坚中激扬拼搏奋进斗志

学校办学层次实现突破。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举全校之力攻坚克难,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学校获批增列且需要加强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学校被列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迈入发展新征程。

学校顶层设计坚强有力。深刻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目标愿景,编制《闽南师范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及8个子规划,办学目标更加细化,发展路径更为明晰。

两区办学规划更加合理。统筹学校办学布局,商学院638名新生入驻圆山校区,开启真正意义上的“一校两区”办学;推进圆山校区100亩土地征用工作,圆满回收圆山校区全部对外出租土地,为圆山校区全面启动夯实了基础保障。

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牢牢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要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4691次,开展主题活动100多场次,推进实施19项“为师生群众办实事”项目,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深刻洗礼,全校师生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

“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成效显著。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主线,各级党组织集中学习300余次;推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调研 390余次,深刻总结剖析难点堵点,有针对性建章立制,助推学校各项工作更高效开展。

落实疫情防控毫不放松。始终将全校师生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严格执行上级和属地防控规定,积极严肃应对属地突发疫情,组建新冠肺炎疫情战疫指挥部和11个工作专班,防控组织系统更为完善和高效;线上线下课程有序衔接,严格落实全校师生健康管理,累计核酸检测27万余份,累计接种疫苗5.5万剂次。

二、蹄疾步稳,在动能转换中提升核心竞争力量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成绩。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光学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翻译、资源与环境、汉语国际教育、风景园林、旅游管理、艺术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心理学等学科开展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更加彰显。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获批1个国家级、3个省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完成物理学等六个专业的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第二级认证工作,学前教育等3个专业参加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第二专业主干课程覆盖所有年级学生;将美育、劳动教育、“四史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建设圆山和北江滨校区等2个劳动实践基地;成立闽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重视教育教学改革,获批省级教改项目7项,获批省级一流课程14门;大创项目国家级立项36个,省级立项59个;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9个;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52个、省级奖项210个。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引进、招录、聘用高层次人才、专家33人,新聘用、续聘台湾师资31名;以课时制聘用外校授课教师、客座教授、返聘共计145人。人才工作效果显著,入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1名;入选2020年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3名;入选2021年“闽江学者奖励计划”8名;入选漳州市高层次人才87名,入选漳州市支持引进研究生人才47名;修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管理办法,遴选出29名学科带头人和68名学术骨干;师资培训力度加大,组织320名专任教师赴厦大参训;出台教职工校外兼职管理办法,加强教职工师德考核,施沛琳教授荣获“福建省第六届杰出人民教师”。

科研创新能级实现突破。科研制度更加完善,制定或完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科研绩效管理等一系列文件;科研项目数突破700项,科研项目经费首次突破一亿元,科研到账经费突破5000万元,首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签订横向技术合同251项,横向合同经费突破9000万元;发表科研论文678篇,出版高水平学术专著69部。获得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授权专利4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

服务社会发展扎实有效。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选派31位教授到漳州市重点企业挂职, 4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31个省科特派团队和51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与龙文区、龙岩市上杭县、漳州市信息产业集团、漳州市九龙江集团等县区、重点国有企业合作;不断提高附属学校办学水平,加大对附属学校办学投入,推动福建师大附中与我校附属中学对口帮扶正式落地;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向好,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两项收入总额首次破4000万大关,强化对非学历教育培训各环节的监管,进一步规范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

对外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建立学校国际交流合作考核指标体系,出台外籍教师聘用管理、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理顺外籍师生管理体制机制,初步构建全校“一盘棋”的国际交流合作工作格局;优化2+2国际本科课程项目、国际职业教育自考本科项目和奥克兰大学海外学习中心项目管理,与菲律宾国立马科斯大学、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等多所高校合作,合力培养中文水平高、文化传播能力强、知华友华懂华的汉语师资;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的智能科技学院,已正式提交教育部审批

特色办学优势更加彰显。发挥学校教师教育优势,进一步发挥福建教育督导智库参谋助手作用,承办2021年福建教育督导高峰论坛、第十四届省政府督学培训班和责任督学示范班;成立“福建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中心”,与龙岩市连城县人民政府、福州市长乐区教育局合作开展心理服务。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成效获得省委书记尹力的肯定,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编辑出版《台湾通史》在北京举办全国首发式,央视、人民日报等2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为涉台部门提供咨政服务,多篇咨政文章被中央统战部等部门采用;深化与全国台联等部委合作,开办“圆山大讲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涉台研究发展。

三、多措并举,在强化保障中推进治理体系建设

依法治校水平稳步提升。制定《关于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若干意见》,班子办学治校能力进一步加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责任制,召开党委常委会42次、校长办公会32次,校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成熟;持续突出制度创新优势,累计“废、改、立”校级规章制度68项;严格贯彻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确保学校各项重要工作始终得到上级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工会系统在师德师风建设、监督职能;深化内控机制体制建设,对学校经济业务领域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工程预、结算项目55项;完善预算经费、预算绩效相关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科学化精细化工作

硬件保障支持更加有力。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签订采购合同共计388;经多次努力,解决了21幢北侧土地被占用的历史遗留问题综合实训楼项目已获中央财政教育强国专项补助完成常规小规模工程项目总计40多项,完成3万元以下专项改造、修缮工程和各种零星维修项目296个;推动学校两个教师生活小区老旧小区改造,极大优化了教工小区居住环境聚力推进4D/6T标准化食堂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景观文化、提升宿舍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快递服务中心,解决学生取件难问题;完成IPV6门户网站升级、网络综合管理平台、数据中心、全校无线网等方面工作,有力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服务师生成效更为突出。举办趣味运动会、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系列活动,提高广大教职工自身素养和健康意识;推动节日慰问品采购方式更加人性化,教职工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设立教工活动室,满足教工健身活动需求;开展漳州农校办学70周年系列活动,拉近原农校校友与母校的感情;与东铺头社区和解放社区共建居家养老服务站,慰问住院人员及家属56人;解决290余名教职工子女入读附属学校;扎实推进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挖掘就业岗位5605个,需求人数75214人。

安全稳定工作力度加大完善校园安全保障机制,出台全民禁毒、防范非法集资、加强校园出入管理、防范邪教、电动车管理、打击电信诈骗等文件,充分研判校内外安全稳定形势,及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全拉网式大检查、安全专项检查,注重师生国家安全、机要保密安全教育;加强对全校1万余辆电动车的停放和充电管理

四、强化引领,在管党治党中增强驾驭改革能力

党的理论武装持续强化。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对全校师生的思想引领,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等,进一步完善学习机制,广泛掀起学习热潮,实施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计划,组织主题征文、微演讲、知识竞赛、公开课展示、大学生微电影展示等活动。

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修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清单》,加强疫情防控、巡视整改、制止餐饮浪费、毕业生就业等监督,开展“提质增效年”落实情况专项督查,完善巡察体制机制,党委巡察办挂靠学校纪委,设立巡察一组、二组;精准有力执纪执法,办理各类问题线索6条,深化运用“四种形态”对33人作出相应处理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完成15名干部个人有关事项重点查核、10名干部随机抽查核实;6位处级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巡视整改工作落地到位,巡视党委反馈的47个整改事项已完成45个,选人用人和意识形态专项巡视整改已全部完成。

管党治党工作创新发展。出台《推进政治监督“见人见事见效”的实施方案(试行)》,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创新开展基层党支部“融合赋能 提质增效”行动,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新增一个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通过教育部验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共提任、聘任处、科级干部35名,交流调整处级和科级干部24人次。注重领导干部培养锻炼,驻村、挂职干部7人,校内双向挂职11人,举办“青马工程”青年干部培训班,培养信仰坚定的马克主义者;参加上级和地方党校调训22人。

思想政治、意识形态工作夯实抓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顺利通过福建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试点院系考核评估;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入选全国自主试点建设单位;加强家校、校地、资助、心理等协同育人,推动“1+1+N”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品牌体系协同建设,在“万‘马’奔腾”知识竞赛中获奖6项;强化对二级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考核和管理,对学习情况进行通报;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和人才引进、图书出版的意识形态审核工作;出台公共领域宣传载体管理办法;建立校院二级网络评论员工作队伍,正确引导舆论。

统战团学工作全面推进。注重加强统一战线成员思想引领,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做好少数民族的团结帮扶工作,引导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履职建言,两会期间,我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提交议案提案25件。深化共青团改革,召开闽南师范大学第三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二次研究生代表大会,推进基层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学社衔接成功率97.23%,团中央考核重点指标均达100%办好庆祝建团100周年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创新“4+15+N”模式举办“青马工程”大学生骨干班;1个团支部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

一年来,学校以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产出和重大的突破,这是上级和校党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拥党爱国、荣校兴校的闽南师大人以奋力争先的非凡勇气、敢于胜利的顽强毅力,努力克服学校底子薄、基础弱、外援缺的客观条件,在每个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和贡献,特别是有的学院为凝聚最大优势支持申博工作作出了无私奉献,体现了闽南师大人坚不可摧的发展意志和休戚与共的发展决心。为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所有为学校事业发展奉献智慧和力量的奋斗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经费极度紧张。解决原社会化学生公寓的贷款,每年大力引进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一校两区办学等方面费用,学校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赤字。二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有的部门按部就班,没有工作亮点,创新思维不足;有的干部担当不足,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平台几年都没有出成绩,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有的学院对于实际困难没有解决方案,依靠提交校级层面解决问题。三是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不够明显。领军型战略型学科带头人不足、学科交叉融合尚未聚焦;专业设置与就业形势结合度不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不够多;师资队伍在专业、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上还不够合理,缺少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立项较少。四是服务社会发展水平还要提高。学校科研产出与国家发展需求、区域发展需要结合度不高,在助力地方经济转型、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不明显,办学影响力还不够大,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的措施不够多。五是治理水平还要提升。重点工作的督办力度还要加大;考核“指挥棒”导向不够鲜明,结果运用不够充分;学院内部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国资、人才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和利用。

第二部分 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2018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愿景。四年以来,学校党委朝着这一目标加强研判、系统谋划,以更加远大的胸襟格局指引学校航向,以更加担当的魄力勇气带领全校师生劈波斩浪,取得一次又一次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2021年,学校实现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历史性突破,跻身省“双一流”建设高校,闽南师范大学朝着这一宏伟的目标愿景迈出了坚实且极为重要的一步!

当前,建成什么样的一流大学,如何在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大学建设潮流中树立闽南师范大学品牌,确保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上走得更远更有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也是当下必须理清的发展道路之问。立足于学校发展沿革和办学经验,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结合国家高等教育形势和目标,学校提出建设价值引领型的一流大学,这是实现“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远大愿景的重要阶段任务。

一所高校在时代潮流中要站稳脚跟并实现发展,必须具备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是学校生存的资本,更是学校发展的底气。在下一阶段,学校建设一流大学将围绕“价值引领”,进一步推动办学体系的历史性变革和整体性重构,以满足需求体现办学价值,以价值需求实现主流突破,形成更加契合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办学模式。

一、坚定信心、转变观念,汇聚追求卓越的普遍共识

推进“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闽南师范大学首次搭上这趟“高铁”,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对高等教育发展有全新的认识。

一是跳出教育看发展,要有更高的站位。今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双一流”建设要以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价值导向。我们要提高对“双一流”建设内涵使命的思想认识,将心怀“国之大者”的自觉担当转化为办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目标的坚定行动和价值体现,以高等教育确定性应对全球变革不确定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闽南师范大学应有的支撑。

二是放眼未来看发展,要有更远的谋划。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逐步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建设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发展态势、历史方位、核心动能和主要潜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跳开高校传统办学模式,将落实“十四五”规划与国家、福建省各项重要工作部署相结合,与“双一流”建设的新任务新使命相结合,以高端的顶层设计和高远的战略谋划推动学校办出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是立足当下看发展,要有更实的措施。立足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省内高校竞争趋势,着眼于今年重点工作和“双一流”可持续发展,本学期初,学校党委在一届五次全委会上将今年定义为“提质增效年”,提出了“补短板、强弱项、提内涵、创一流,奋力在党的建设、内涵发展、办学保障上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体现了学校党委谋划事业发展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未来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我们要从适应需求、特色发展、突出引领、彰显价值四个维度,准确把握学校党委布局的前瞻性、时代性,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二、坚持跟进、加速迭代,推动质量体系的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变化与深刻变革并行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主动拥抱时代,以敏锐的洞察力把握全新的发展态势,以高等教育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坚持学校党委统揽全局、战略突破的核心地位;坚持落实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巡视整改成效,巩固发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推动作风建设,把党建与业务融为一体,严肃干部考核,以贡献体现价值,以价值鲜明导向,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在校内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推进引领成长的思政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涵育闽南师范大学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二是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把握省市规划发展机遇,加强分析研判,对内凝聚专门领域力量,做大研发平台,提高关键共性领域研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加速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频次;对外强化宣传沟通,推动大合作大共建,持续释放服务社会发展潜能。完善高频互动、高效落实、高位保障等机制,进一步形成多内容、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全链条,打造服务地方发展、相应国家和我省发展需求的“金名片”。要加快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主动前瞻后疫情时代“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大利好先机,吸纳和整合更多优质的国内外市场资源,为学校建设“双一流”高校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突出“特色化”的办学优势。“双一流”建设最大的显性成效是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可以造就拔尖人才、对国家战略规划有价值意义的特色学科。因此“特色化”是我们学校建成一流大学的必经途径,要壮大优势学科,建设汉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博士点;要坚持教师教育优势,以建设教育心理学博士点扩大服务范围;要争取建设服务企业的工科博士点,以新工科建设争取更多办学资源、扩大办学影响力,这是学校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的便捷途径。要坚持闽南文化研究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要进行更多有益尝试,推动传统优势学科与办学特色进行横向拓展、交叉融合,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彰显一流大学的时代价值。

三、坚守本质、回归本源,明晰一流大学的战略价值

要深刻把握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要求,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带动全局性发展,形成冲击“双一流”、进而实现“全面一流”的强劲势头。

一是为社会主义事业进步“育种子”。要坚持“为党育才、为国分忧、为家导航”的办学核心价值,加强家国情怀教育,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坚持“五育并举”,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和质量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紧密对接社会建设急需,适时调整人才培养出口,不断提升学生应对产业转型、经济复苏发展、国际社会格局动荡的卓越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深化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交叉贯穿,兼顾“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的培养设计,构建素质、能力、知识融合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千方百计培养更为拔尖、更具创新能力、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的创新型人才。

二是为国家建设需求提供“根技术”。强化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以及区域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对接,以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特色性、品牌性、系列性等的重大成果为目标,推动科研模式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团队合作,在基础学科研究上,以博士点建设为依托,以主干学科带动支撑学科发展,壮大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推动基础科学枝繁叶茂,为学科交叉发展夯实基础;在新兴领域研究上,培养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向智能制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集,努力在“根技术”上实现突破;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对基础研究的原创性价值和关键共性研究的实用性价值进行分类评估,推进科研纵向提质、横向增量,实现科研规模高质量高水平扩张。

三是为学校未来发展补足“源动力”。深刻领会提升学校整体师资科研力量的重要性和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迫切性,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一事一议”“一人一议”政策,让“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踏实奋进”成为闽南师范大学人才的鲜明标签;对接学校学科规划、科研需求、教学需要,内引外培并举,优化师资科研队伍结构,分学科分领域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工作;重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体系构建,明确学科团队的建设标准和导向;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战略机遇期,拓宽东南亚等海外博士或博士研究生的柔性引进渠道;持续优化人才生态,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科研优势,进而转变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强劲动力和最大优势。

四、坚固保障、聚力攻坚,永葆敢于胜利的盎然锐气

越是激流勇进的关键时刻,越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我们要坚定把牢正确办学方向,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在价值引领下,奋力走向一流大学前列。

一是提升依法治校水平。要进一步巩固扩大校内综合改革成果,推动以行政命令主导的人治模式向“自动化、自主化”的法治模式转变,以良法推动善治,以契约意识推动工作开展,以激发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校发展合力的有力汇聚,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对于教职员工进行分类考评,让奖励更有向度,让约束更有力度,让收入理所应该,让慵懒无处“躺平”,此次教师工作部提交教代会审议的考核办法就是贯彻这种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和工作成效考核验收,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管理,要有过“紧日子”“苦日子”的心理准备,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学校数字治理能力,通过改革盘活办学资源,确保学校事业发展的基本盘。

二是聚焦重点专项工作。对照博士单位授予单位条件,密切关注四项核心指标数据进展,全力以赴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核查准备工作全面总结圆山校区一年来办学经验和不足,推动校区管理更加完善、办学环境更有保障、两校区衔接更为顺畅,为学校未来办学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进一步做好两校区总规调整,推进北江滨校区综合实训楼建设和旧楼改建改造工程,积极与市政府沟通,做好圆山校区及周边整体规划建设;持续推进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智能科技学院的申报工作,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及上级有关部门沟通,确保项目通过答辩。

三是全面推进事业发展。坚决把全校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摆在第一位,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为各项事业发展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用好统战法宝,加快形成民主党派建设的品牌声誉;持续深化共青团改革,完善“4+15+N”模式,探索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路径;总结附属中学办学经验,支持附属学校硬软件建设;推动省市共建协议落实,重点推动与漳州市属国有企业的合作;保持并扩大继续教育发展优势,带动各单位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畅通教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创业;强化校园安全隐患整治工作,维护校园安定稳定。

各位代表,价有所值,方可立足,心有所信,方可行远。“双一流”建设风劲雨急,发展机遇稍纵即逝,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更需要全体闽南师大人解放思想、同心同德、携手向前。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让优势更突出,让追求卓越、勇攀高峰、展现办学价值成为全校师生的行动意志,共同为实现“全面一流”、建设价值引领型一流大学砥砺奋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