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第一届一次教代会暨一届一次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8-10-31 10:48:37   

齐心协力加油干 奋力建设新闽师

——在闽南师范大学第一届一次教代会暨一届一次工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869日)

闽南师范大学校长 李顺兴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代表和与会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这次“双代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启“双一流”建设新篇章、我校奋力推进新闽师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汇聚全校教职员工集体智慧和磅礴力量,齐心协力加油干,奋力建设新闽师,努力开创闽南师范大学新时代办学发展新局面。

 

一、过去工作回顾

2007年漳州师范学院四届一次教代会暨五次工代会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艰苦奋斗、抢抓机遇、开拓奋进、扎实工作,推动学校相继取得了增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获批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增列为福建省本一批次招生高校、确定为福建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高校、确定为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办学发展成就,促进学校办学发展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积极变化,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显著提升。这是全体闽师人接续奋斗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为推动学校办学发展作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的所有闽师人,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2017年,是学校深化落实“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学校正式启动新闽师建设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学校积极应对省内外同类高等院校办学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严峻形势,努力化解“既要硬件上补欠账,又要软件上补短板”的内部双重压力,聚焦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动办学发展各项事业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强化顶层设计,“新闽师”概念深入人心。全面推进依法办学治校,现代大学管理机制体制日益完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程序,行政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益逐步提高。以迎接中共闽南师范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为契机,通过专题报告、会议讨论、基层调研等形式,全面总结过去15年办学成绩,科学凝练建校60年办学精神,精心谋划未来办学发展蓝图,进一步明确学校“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办学发展定位和“由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习新思想、开创新气象、展现新作为”的思想共识和“拥抱新时代、建设新闽师”的共同愿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落地生根。漳州农校整合步伐持续加快,积极探讨《闽南师范大学校区功能定位》,统筹谋划“一校两区”建设。

(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按照“一中心、两强化、三抓手、四结合”思路,扎实稳健、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上的项目、达到高级职称评聘基本条件的教师给予直接确认,对出版教材的给予抵半部专著的认定奖励,后期将探讨启动指导研究生及本科生获得创新创业类及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给予职称评聘成果认定,推动教育教学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探索建立有效的教学成果培育机制,2017年组织评选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共49项,获省级教改项目15项(含省级创新创业教改5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4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1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2017年启动第一批5间智慧互动教室建设,为教师使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微课、慕课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和推动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提供硬件支持。挖掘借力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通过“进课堂——讲好红色故事,进实践——体验红色热土,进科研——研究红色文化”,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继续开展年度全校性本科课堂教学竞赛,激励全体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推动实行教学督导巡查、学生教学评价、同行评教、领导评教等方式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坚持以生为本,出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统筹安排毕业实习和论文(设计)工作。鼓励和组织全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2017年共获得国家级奖项49个、省级奖项139个。主动应对招生制度改革,出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设置方案》。深入实施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举办各类型就业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和招聘会,牵头成立漳州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并担任首届理事长单位,被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高校创新创业园区。2017年,我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6.6%

(三)调整优化布局,学科专业建设逐步完善。制定闽南师范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出台《闽南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建设方案》,主动对接福建省“双一流”建设思路。顺利完成全国教育硕士水平评估工作。启动学校新增博士建设培育项目计划。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培育建设工作。专业设置进一步优化,共有3个工程类专业进入福建省评估中心组织的IEET认证、5个专业参加第二批省级专业评估,7个专业增获学士学位授予权,5个专业完成动态调整。学位点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新增社会工作、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持续开展,该项目在校博士生达到27人。

   (四)实施人才新政,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修订出台《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关于重新核定教师编制及引进(培养)人才奖励的通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管理办法》《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管理规定》《职称评审补充规定(201711月)》等系列人才方面新政策文件,推行引进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引进、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校企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全职聘用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拓展台湾师资聘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层次,提高赴读教师待遇;降低访学研修教师任务,提高教师访学研修积极性。与此同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将师德师风作为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课题申报、选拔任用干部、评优奖励等工作的重要考评内容。通过创新人才“引、培、聘”激励机制,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7年学校共新引进博士或副教授15人,其中3位优秀博士;全职聘用教师32人(其中台湾师资9人);农校并入增加专任教师61人;入选台湾优秀人才来闽创业创新2人、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1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新评聘教授8人、副教授24人、高级实验师1人;具有“双师型”资质教师人数由2016255人(占22.95%)增加到2017307人(占26.31%同比2016年,我校2017年的生师比、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优化改善,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人才保障。

   (五)注重强基固本,办学特色优势更加彰显。持续发挥闽南文化办学特色优势,承办2017年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闽南文化青年论坛,协办漳州高新区建设与闽南文化学术会议。完善东南花都“闽南文化展示馆”建设。参与《漳州华侨史》《漳州慈善史》等漳州地方文史专著编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工作。持续发挥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优势,紧密结合师范生实习支教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探索实施“协同支教+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乡村教师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机制体制。学校主持完成的《实习支教促进留守儿童阳光成长的实践与研究》项目,获201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六)激发科研活力,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健全完善科研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出台系列规范科研管理办法。积极创建科研平台基地,新增2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校级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主办“融合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高峰论坛”大型学术会议,开展乡村振兴理论及经验研究,为国家、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库支持和社会服务。2017年,全校获准立项纵向科研项目共195项,项目批准经费584万元,其中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项;获授权专利23件、新申请各类专利共32项;签订横向技术合同35项,合同经费201万元,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积极组织参加第15届“6·18”海峡成果交易会,新增15个技术成果推介项目。积极与厦、漳、泉地区相关政府部门对接合作,开展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与学术研究。

(七)深化合作共建,校地企实现协同融合发展。秉持 “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真诚合作、务实高效”的原则,成立校地(企)合作工作办公室,先后与芗城区人民政府、漳州金峰开发区管委会、长泰县人民政府、西藏边坝县人民政府、平和县人民政府、华安县人民政府、漳州市留学生同学会、漳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或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积极推动拓展与漳州市辖其它各县区以及地方企业的战略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全面深化推进校地企协同融合发展。

(八)推动开放办学,海外交流合作稳步拓展。进一步拓展办学合作交流渠道,新增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日本岛根大学、中国驻拉瓦格领事馆签订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积极推进教育办学国际化,结合国内教育优质资源,与美、英、澳等国家知名高校共同开展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并首次正式启动海外名校精英本科预科“1+3/2+2”项目及硕士预科“1+1”项目。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合作联合培养EMBA硕士研究生和开办企业家培训班。持续深化对台校际交流,新增“4+0”闽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人才项目,与东海大学等启动学术交流培育优秀学生项目。组织遴选公布40个专业,首次免试招收台湾应届高中毕业生来校就读大学。

(九)密切联系校友,校友服务工作持续发力。召开闽南师范大学校友会第一届理事会,校友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发展。加大对各地校友会建设发展的指导力度,鼓励支持地区校友会创新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活动,进一步密切母校与广大校友以及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优秀校友积极示范引领作用,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设校友论坛讲座。举办“校友之夜”晚会,积极展现学校办学发展新面貌,增强广大校友对母校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召开校友班级理事聘任大会,有效搭建起校友联络信息沟通平台。

(十)汇聚全校力量,群团统战工作有力推进。扎实开展统战领域各项工作,荣获“全省统战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支持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征求意见会、通报会等共10场次。支持工会发挥群众组织桥梁作用,举办各类工会文体活动,切实保障教职员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加强离退休干部规范化管理,用心细致做好服务老同志工作。关心重视团学工作,指导召开团代会、学代会,充分发挥团组织、学生社团在广大青年大学生中的先锋带动作用,教育引导全校大学生积极向上向善。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荣获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十一)重视人文关怀,师生幸福指数有所提高。精准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构建“奖、贷、助、补、减、勤”有效结合的资助育人服务体系,获得“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稳步提升教职员工福利待遇,推动实施覆盖包括合同工在内的全校教职员工的用餐补贴,切实提高教职员工体检费用标准。妥善解决附属幼儿园拆迁及师生分流问题,推动实现教职员工适龄子女“就近、就好”入园学习。新增网络智能多媒体教室48间,全校网络智能化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到95%,基本实现校园公共基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信息化全覆盖。完成达理楼、综合楼和达理楼改造工程以及全校食堂装修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平安、幸福、和谐、文明、美丽校园建设,顺利通过福建省首届“文明校园”评估。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师生员工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持续提升。有效有力防范和遏制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扎实维护和保障学校安全稳定以及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全校师生员工安全感、幸福感有所增强。

(十二)抓实党建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成效。突出抓政治建设。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扎实抓好2016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的问题整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制定实施《关于实行领导干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程记实的暂行办法》《关于选拔任用干部等人选征求遵守党风廉政规定情况意见的实施办法》《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配套制度,严实把好选人用人关口,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持续稳步推进。组织开展2017年落实主体责任深度检查调研、年度专项检查(巡察)、二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精心制定《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实施方案》,突出“两拓展”“九举措”,为全校党员开展学习教育提供总体遵循。务实抓意识形态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实施《中共闽南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持续加强全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贯彻全国全省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出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十二条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严格落实上级有关规定,分别按年人均绩效总量的1%1.6%落实专职辅导员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补贴及业绩奖励,大思政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持续抓正风肃纪。加大纠正“四风”和监督查处力度,开展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注重用好谈话函询方法,加大执纪审查力度。2017年,学校纪委共受理信访举报件20件,处置各类问题线索18条,初核9件,谈话函询9件,立案6件,起到了较好的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积极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开展2017年“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及“最美教师”“最美员工”寻访工作,用正能量激发全校干部、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积极性。重视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校纪委荣获“全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水平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

回顾过去一年来取得的办学发展成绩,实属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取得这些办学发展成绩,是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漳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友好单位热心帮助和共同推动的结果,是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齐心协力、拼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闽南师范大学办学事业发展的上级和地方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学校未来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发展步伐相对滞后,面临内涵发展和硬件建设的双重压力,办学经费筹措渠道较为单一,办学经费和资源较为紧缺;内涵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学科专业整体实力不强,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科研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高层次重大科研项目和高质量科研成果偏少;师资队伍整体力量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短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数量不足、水平不高,与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差距较大;内部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创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较为传统,无法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新发展新要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干部思想境界不够高、改革创新意识不够强、推动发展本领不够多、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与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干部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等等。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的一年,我们已经做了不少铺垫性的工作,为学校全面推进新时代办学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继续秉持对师生群众负责、对时代历史负责的态度,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开创学校新时代办学发展新局面。

 

二、2018年学校主要工作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校建校60周年,同时也是我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奋力推进新闽师建设的关键一年。学校要在上级组织和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对接服务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

    3月初,学校召开新时期改革发展研讨会。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围绕办学发展目标定位、“一校两区”规划建设、办学资源筹措整合、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绩效分配和考核模式改革等会议主题内容,积极展开研讨交流,进一步凝聚了推动新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思想共识。在座的很多代表、同志也全程参加了该场研讨会并积极建言献策。会上,我也就2018年学校主要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3月底,学校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会上我再就若干相对迫切需要加速推进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闽南师范大学2018年工作要点》已经学校党委会审定通过,并已于3月底通过网络办公平台印发至各单位执行。由于时间关系,有关学校2018年主要工作的详细内容,在这里我就不再作具体展开。各位代表、同志们如需再次详细阅看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全文内容,会后可联系会务组或各自单位办公室负责人获取。

    各位代表、同志们!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希望大家和各单位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三、对学校未来中长期发展的建议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从长远、从全局、从现实角度出发,尽早科学谋划好未来中长期发展蓝图,对于学校新时代办学事业再次实现跨越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内部讨论和意见征求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关于学校未来办学发展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一)关于今后办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通过全面补齐办学发展硬件及内涵建设“两块短板”,持续加固办学发展特色优势“一块亮板”,全面推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开放办学合作共建、资产运营整体盘活的“四大发展路径”,到2030年,通过强化教师教育,凸显闽南文化,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二)关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发展路径

深化推进对台交流合作、对东南亚交流合作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两大品牌工程”。全面实施学科平台、科研合作、双向留学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等“六项推进计划”,着力形成服务对台和对东南亚交流合作的经济圈、文化圈、教育圈等“三大服务圈”,持续提升学校对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度。

   1.深化推进“对台交流合作”品牌工程

积极争取国务院台办、台盟中央、全国台联等国家部委更大力度的关心指导和支持,持续重点推进新时代学校对台交流合作“三大工程”,持续在增进两岸文化认同与心灵契合、服务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出先行先试的积极作用。

   ——推进“两岸一家亲”理念践行工程。持续开展系列闽南文化专项培训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习交流活动。在闽南文化集中传播区域相应建立一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闽南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型智库群。

   ——推进“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持续完善学校现有的国内外高校中唯一一个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完整的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整合优化相关学科专业,着力培养出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两岸交流的高层次应用型闽南文化特色人才。

   ——推进“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合作高端平台”打造工程。共建闽南文化联合研究中心等海峡两岸学科平台,共建海峡两岸产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通过校校合作、学分互认、师资互聘等多种模式共同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继续组织举办高层次学术交流会议,助推提升国家文化发展软实力。

   2.深化推进“对东南亚交流合作”品牌工程

发挥学校地处闽南裔侨胞主要祖籍地,打造“世界闽南人的大学”,使学校成为全球闽南裔及其相关人群的精神家园,积极响应和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发挥学校区位文化优势与办学发展特色,致力于构建“闽南师范大学+东南亚国家教育共同体”。

   ——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东南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办学合作,构建“东南亚师范教育联盟”。构建体系完整、门类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加强与东南亚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我校学生以及留学生,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区域通”;成为适应东南亚产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契合闽南族裔在全球商界的影响力、配合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走进东南亚的业务需要的“领域通”;成为具有双专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成为学术性和师范性兼备的“三语多能”(“三语”指汉语、英语和闽南语。“多能”指能讲、能教多种语言,通晓国际与区域形势,能够提供国际投资决策咨询,具有国际行业事务操作能力等)特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师资。

   ——人才输出方面。重点加强与在东南亚发展的大型央企的教育战略合作,并根据央企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布局,培养专业化高层次研究生人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南亚地区设立教学点、实习实训基地,选派我校优质师生赴海外教学、实习。

   ——教育服务方面。按照国际化标准、中国基础教育标准,本着“合作双赢”的原则,探索创办“国际学校”,致力于对接服务在东南亚发展的大型央企工作人员的适龄子女基础教育需求。成立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为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提供政策理论支持和服务。

   ——文化输出方面。大力宣传普及和推动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助力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以国际化视野建设学校现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专业与学科,吸引东南亚及全球华文教育师资和机构来校接受优质文化培训。

   (三)关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

探讨关键科学问题及社会需求双向导向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力争在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三个领域有新突破。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结合原有的学科专业和学术科研优势,以及石化等战略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整合提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水平和质量,促进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产生;通过设立“学部制”,整合学科科研资源,设立“学科融合专项引导资金”,促进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在“人工智能+”模式下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改造提升传统学科。

   ——构建闽南族群学科群。整合资源,重点对接服务对台工作、“一带一路”战略、南海问题等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东南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

   ——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学科群。整合资源,出台我校“人工智能+”行动方案,重点探索与人工智能上市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设立“人工智能+”学科领域专项经费,促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

   ——构建石化产业学科群。整合资源,探讨与漳州市政府、古雷开发区及园区企业联合体共建古雷石化产业学院。

   ——构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学科群。整合校内外资源,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开展研究,持续发挥中小学教师培训特色优势,在漳州市各个开发区探索建立公办、校管、企助的直属学校。持续发挥学校2项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乡村教师教育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服务国家及省委省政府“三农”政策制定和乡村教育振兴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科生层面。基于“学生美好生活与社会需求”双导向,培养具有双专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改革通识教育,实施“优雅计划”,推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示范引领基地、专业及课程“双万计划”建设计划。

   ——研究生层面。基于“地方行业发展需求与学生多样成长双向适应性”视野,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以质量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将产教、产学、供需三层紧密衔接,创新建立地方高校与国家级科研院所或重点大学、企事业单位(简称“校所企”)三方协同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理论与实践体系。

   (四)关于“开放办学合作共建”的发展路径

健全合作共建与社会支持长效机制,争取国家部委、福建省、漳州市两级政府以及社会行业企业支持,按照“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务实高效、共栖共荣”原则,通过重大项目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科技合作攻关等合作共建方式支持学校建设与发展。与国际知名大学、国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群)及所依托的二级学院建立对口合作共建机制,实现战略合作框架向集约化、精细化、前沿化转变,努力营造学校持续稳健发展的政策环境。

   1.省、市、校合作共建

以项目合作共建为抓手,探索构建“资源国有、政府支持、学校举办、创新运营”的省市校合作共建机制体制,多渠道拓展和筹措学校办学资源。

积极推动新一轮《省教育厅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 漳州市人民共建闽南师范大学协议》的签订和落实,形成多方合力加快推进闽南师范大学发展的制度化常态化有效机制。

   2.校、地、企合作共建

   ——加强校地双方合作。全面落实《芗城区人民政府 闽南师范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配套子协议,并以芗城区合作模式为参照,积极推动与漳州市所有县区、龙岩等周边地级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配套子协议。加大与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共建力度。全方位推进新时代闽南师范大学与地方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加强校企双方合作。秉承“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理念,构建“双向互动、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深入推进校企融合发展。

   ——加强校地企三方合作。探索建立校地企三方高端人才引进合作机制,为校地企三方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探索建立校地企三方教育合作机制,在漳州市各个开发区共建共管共助闽南师范大学直属幼儿园、附属教育集团等混合所有制形式的教育合作机构。

   3.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

   积极拓展与省内外“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群)以及科研院所和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相关集群产业应用研究,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加快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4.国际办学合作共建

   努力筹办教育部审批备案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大力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实施“国际预科项目”。开展多种模式的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出国(境)实习、交流或深造,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扎实推进海外教学点,努力开拓海外办学,争取创办“孔子学堂”“孔子学院”。

   (五)关于“资产运营整体盘活”的发展路径

根据审计整改建议,推进资产运营公司建设,探索引进国有大型企业进行运营,建设服务以漳州石化等战略支柱产业为主的科技创新创业园(含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增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教育集团,服务漳州基础教育发展,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拓展继续教育和海外教育,加强学校教师教育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瑞京学生公寓已于2018427日被我校成功竞买,自此困扰学校长达18年的社会化学生公寓历史遗留问题得以根本解决。当前,学校正积极推进瑞京学生公寓相关资产接收、后续改造提升等各项工作。

   (六)关于高校五大基本职能和学科发展目标

   2018-2020年,是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重要建设期。争取到2020年、最迟于2023年,生师比、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师均年科研经费和生均经费收入等指标努力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要求。到2030年,成为在东南亚有影响力、全国师范大学排名中上水平、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不同教育层次以及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师范大学。同时,对标对照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单位指标体系和同类先进院校学科发展目标参数,体现学科的学术型与师范性并举,重点从高原学科、省级应用型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点、新工科等方面,特别是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一级学科及其对传统学科的改造提升,分2020年、2023年、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制定学科发展阶段性目标。

   以上是关于学校未来办学发展的一些思路设想,目前还在进一步论证完善中。在此期间,我们真诚希望各位代表、同志们能够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携手共同为加快推动学校新时代办学发展积极献策献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闽南师范大学办学发展的历史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闽师人的手中;推动新时代学校办学发展的历史重任,也已落在了我们这一代闽师人的肩上。我们绝没有任何理由、绝没有任何借口,让“建设新闽师”成为挂在嘴上的一句空头口号、成为写在纸上的一句空洞标语!全校教职员工一定要自觉当好主人翁,全面提振精气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齐心协力加油干,奋力建设新闽师,努力取得新业绩,不断满足全校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多学科融合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

   最后,祝本次“双代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和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